ice:環法自行車賽還與反猶太主義的對抗有關呢!
賽手們會讓路過家鄉或當天生日的賽手領先,足甘心~
環法自行車賽(法語:le Tour de France)是公路單車運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自行車大賽。每年7月舉行,每次賽期23天,總數21段,平均賽程超過3500公里(約2200英里)。整個賽程每年不一,但都是環繞法國一周,經常也出入周邊的國家。近幾十年來,終點總設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比賽全程分成許多段,從一個城鎮到下一個,每一段分別計時排名。所有段成績累計起來決定每一位賽手的總成績。冠軍為各段時間累計最少者。比賽中,截至上一賽段總時間最短的車手,將穿著著名的黃色領騎衫。
Maillot jaune
Le maillot jaune du leader du classement général est l’un des plus emblématiques symboles du Tour de France. La couleur jaune rappelle celle du journal L'Auto (ancêtre de L'Équipe), organisateur de l’épreuve. La signature d’Henri Desgrange, le fameux HD, orne ce maillot après une parenthèse de quelques années seulement où cet usage fut oublié.
Ce maillot distinctif est créé en 1919, en plein Tour. C’est au départ de Grenoble (11e étape), le 19 juillet 1919, qu’Eugène Christophe est revêtu du tout premier maillot jaune de l’histoire.
Le classement général au temps étant le classement le plus important, un cycliste qui se trouve en tête de plusieurs classements (montagne et sprinteur) porte évidemment le maillot jaune. Le second du classement de la montagne ou des sprinteurs porte alors, par intérim, le maillot à pois ou vert.
Parmi les plus grands cyclistes n’ayant jamais porté le maillot jaune, il convient de signaler Raymond Poulidor. Pas moins de huit fois sur le podium (dont trois fois sur la deuxième marche), « Poupou » fut au mieux maillot jaune virtuel sur la route du Tour, mais n’a jamais pu revêtir la fameuse tunique sur une seule étape.
Classement par points
Ce classement consistait initialement en l’attribution d’un nombre de points décroissants aux premiers coureurs de chaque étape. C’est de cette façon que le classement général était fait lors des premiers tours, avant le classement au temps.
Le classement par points est recréé en 1953. Il met l’accent sur les arrivées aux sprints. Afin d’étoffer ce classement, des sprints intermédiaires ponctuent les étapes. Ces sprints intermédiaires donnent quelques points aux trois premiers. Les étapes de montagne n’attribuent que peu de points pour ce classement, tandis que les étapes de plaine, avec arrivée fréquente au sprint, sont plus richement dotées. C’est bien un classement du meilleur sprinteur et pas un classement par points en usage lors des premières éditions du Tour. Un maillot vert identifie dans le peloton le leader de ce classement, ou le second, au cas où le leader de ce classement est également le porteur du maillot jaune. Le maillot vert spécifique est en usage depuis la création du classement par points, en 1953, sauf lors du Tour de France 1968 où il fut rouge.
Grand Prix de la Montagne
Le classement du meilleur grimpeur est créé en 1933. Chaque col, selon sa difficulté, rapporte des points, que l’on additionne afin de dresser ce classement. Les cols les plus difficiles sont classés « hors catégorie », les autres en 1re, 2e, 3e puis 4e catégorie. Un maillot blanc à gros pois rouges identifie dans le peloton le leader de ce classement, ou le second, au cas où le leader de la montagne est également le porteur du maillot jaune. Si le grand prix de la montagne est créé dès 1933, le maillot spécifique à pois rouges n’apparaît qu’en 1975.
Autres classements
Meilleur jeune
Les plus jeunes coureurs (25 ans maximum) se disputent le maillot blanc du meilleur jeune au classement général. Il fut créé en 1975, et fut supprimé de 1989 à 1999, puis réapparaît dans les pelotons depuis 1999.
Classement par équipe
Un classement par équipe prenant en compte les temps des trois premiers arrivés à l’étape. Ce challenge était jadis signalé par le port d’une casquette jaune par tous les membres de l’équipe. Cet usage de la casquette jaune est aujourd’hui perdu à cause de l'obligation du port du casque, mais depuis le Tour 2006 la meilleure équipe est signalé par un dossard jaune.
Prix de la combativité
Un challenge de la combativité, aux règles de classements mouvantes, récompense à chaque étape le coureur le plus combatif. Un jury décerne ce challenge. Le combatif du jour précédent est signalé en course par un dossard rouge.
Classement du centenaire
Un classement du centenaire fut mis en place en 2003 en additionnant des places obtenues lors des étapes de 1903, c’est-à-dire : Lyon, Marseille, Toulouse, Bordeaux, Nantes et Paris.
環法單車賽,以及環意單車賽和環西(班牙)單車賽(Vuelta a España),是3個最主要的分段公路單車賽。其餘兩個賽事雖然在歐洲很著名,但只有環法單車賽是真正世界級的體育大賽,名聲甚至超過公路單車世界錦標賽。
像其他公路大賽一樣,選手們組織參賽。每一隊由9名選手組成,共有20-22個小隊。傳統上,只有一流的專業賽車隊才能收到參賽邀請。近年來,大賽組織者採用世界單車聯盟(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的計分系統來決定參賽隊伍,另留下2-4個名額予大牌或落選的法國車隊。每個車隊由其最大贊助商命名,穿著其隊服。比賽時,隊友們互相幫助,還有一輛車隊的汽車帶著配件等備急。
簡介
環法單車賽是一個分段公路賽,每一段持續一天,每段單獨計時。在2008年以前,每一段的前3名都有不等的額外減時。如果許多賽手過線時形成一車群,每人都算同樣時間。車群的定義是任一相鄰的兩個賽手之間的距離小於一個車長。只要不是在山地賽段,如果一個賽手在離終點線3公里以內摔倒的話,那麼他的時間是當時他所在的車群的最後時間。
靠各段時間累積得到的賽手排名叫總排名。各段時間累計最少者為總排名冠軍。除總排名外,還有其他項目的次排名方式,比如登山排名或衝刺排名,各項領先者穿特別的賽裝。
比起贏一個一般的單天單車賽,專業賽手們更願意贏出環法單車賽中的一段賽程。但是總排名冠軍也可能一個賽程都沒贏過,像美國第一個環法冠軍Greg LeMond在1990年就是如此。
雖然每年路線不同,現代的比賽一般有20個賽程,全長在3000到4000公里之間(約1800到2500英里)。歷史上最短的一次是1904年2420公里。最長的一次是1926年5745公里。2007年的比賽是3569.9公里。
Henri Desgrange (環法發起人)的初衷是環法單車賽是個個人競賽的場合,哪怕是有贊助商組隊。如果一個車隊里有輪流領隊現象的話,還要被判犯規。1920年代以後,Desgrange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如今,每一個車隊都有商業機構贊助,採用極為複雜的戰術。但歷史上,從1930年至1961年之間,後來又在1967年和1968年間,環法單車賽的主辦者曾以維護比賽的純潔性為由,規定參賽選者必須以國家組隊。
賽段有的是全部平路,有的是一路起伏,還有是走盤山公路。比賽基本上是在公路上進行,有時會路過城鎮中石板路或鄉間土路。大部分賽程,全部賽手同時出發。但現代比賽總包括個人以及團體計時賽,那是個人或團體一個一個出發。計時賽是很關鍵的比賽,因為一分一秒的差別都算,不像在一般公路賽中,一大批賽手擁做一大堆(比如一個車群)算一個時間。所以一般最後的總冠軍往往是一個登山或計時賽的高手,而不會在平道上冒著摔車或受傷的風險和一大堆賽手擠在一起爭先後。
歷史
環法單車賽始於1903年,一般都於每年夏季7月初舉辦。環法自行車賽的創辦和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德雷福斯案」(Affaire Dreyfus)有關。Affaire Dreyfus是一個猶太裔的法國軍官,在1894年被誣叛國入獄。雖然兩年後真相大白,法國政府卻不肯與之平反。事件公開後,法國社會不得不正視自己反猶太主義的傳統,並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爭論。進步派先鋒人物,埃米爾·左拉,曾因為仗義執言而不得不遠遁英國避難。
在這場爭論中,一些反猶的報人和廣告商不滿當時法國最大的體育報紙Le Vélo的立場,決定另辦一家雜誌拆台。這一新雜誌,L'Auto,是當今法國「隊報」(L'Équipe)的前身。而第一場環法自行車賽就是L'Auto為了推銷和競爭,於1903年1月29日擬定的。最早設想的是一個5星期的比賽(從5月31日到7月5日),結果只有15人報名。L'Auto的編輯Desgrange於是把賽程改為19天,並給參賽者予以補貼。最後有60人報名,其中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業餘人物,包括街頭潦倒之輩和楞頭青,一下子搞得沸沸揚揚。
那時的環法單車賽只有6個賽段,每段平均400公里,有時一段得騎到半夜。這一近乎殘酷的賽法把公眾一下子吸引住了。報紙也因此得益,當年的日發行量從賽前的25,000一下子增長到65,000。五年後的1908年到了25萬,在1923年環法自行車賽期間高達50萬。最高紀錄是在1933年的環法單車賽時,日發行量據說至854,000。
兩次世界大戰都曾中斷過環法單車賽(1915-1918,1940-1946)。1939年的比賽也沒有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選手參賽。今天,環法單車賽是由Société du Tour de France主辦。這是一個屬於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ASO)的分部。而ASO又屬於一個大的媒體集團,旗下包括L'Équipe(隊報)。
獎金
從一開始,環法單車賽都頒發獎金。1903年第一屆的總獎金是20,000法郎,自此後每年都有增長,2008年達到320萬歐元(約500多萬美元)。除總決賽外,每一賽段和每一排名都有賽獎和嘉獎(bonus)。每一參賽隊伍也有一小筆出場費。
時至今日,世界單車中的頂級運動員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贊助。一個由UCI認證的專業單車運動員的起薪是36,000美元。相比之下,英超球員的平均基本工資是100多萬美元,NBA是500多萬美元。傳統上,大賽冠軍把比賽的獎金分給隊友,因為自己已經有廣告收入了。
常見戰術
像許多其他公路大賽一樣,環法單車賽是一個以團隊為基礎的優秀選手之間的較量。一個車隊的經理或指導在選拔隊員的時候,就明確個人的分工:每個隊往往有一個有可能拿成績的領騎(leader),剩下的是勤務(domestique)兼護航。勤務一般是沒有可能拿重要賽段或全賽程名次的,而主要是為領騎服務,比如從服務車取水或食物。大部分時間,他們為領騎開路。
公路單車賽中,賽手們在巡航時往往彼此貼得很近,形成一個主車團(peloton), 以期利用前面賽手形成的風拽(drafting,又譯彈弓效應)來減少阻力及保持體力。大家自覺地交替領隊。有望奪魁的車隊們往往通過領隊來控制車團的速度,從而淘汰弱隊。而領隊的車隊中打頭的又都是勤務。
有時,有些車隊或賽手決定出擊(attack):突然加速,一下子拉開和車團的距離(breakaway)。如果他們的勁敵不想被拉開,那麼會派一兩個勤務或加速帶動整個車團跟上(chase),或單隊帶著領騎貼上出擊者。到了一程最後,所有勤務可能都已經筋疲力竭,這時領騎才衝出陣營做最後的衝刺。這種團隊配合,在山地賽段中效果最為顯著。
比賽中,賽手通過別在身上的微型步話機和坐在服務車中的車隊指導協調聯繫。服務車中還有電腦和定位系統等,提供一系列實時的比賽信息。
賽段選址
因為環法單車賽的名氣,沿途的城鎮都願意成為賽段的起始站。而大賽的前奏賽(一般是第一個計時賽,不是每年都有)和第一賽段又是特別風光,因為兩場比賽一般都從同一個城鎮出發。大賽的前數個賽段常常穿過周圍的其他國家。2007年環法單車賽總指導Christian Prudhomme說到,「總得來說,每五年裡,我們安排大賽有兩年從法國出發,三年從法國以外出發。」
成為一個賽段的起始站會給當地帶來遊客和生意,為此,入選的城鎮要向大賽的主辦單位繳付有關費用。據報導,2008年,有些賽段起始城市要付41,000美元,終止城市73,000美元。
著名賽段 出名之處
香榭麗舍大道(Champs-Élysées) 現代環法自行車賽的最後一個賽段。除了一次(1989年的此站是最後一個計時賽,美國的勒蒙後來居上,以8秒之差擊敗Laurent Fignon奪冠。Fignon在衝線時知道大勢已去,頹然淚下)絕大部分的比賽至此已決定名次。故而這一賽段總有一種「普天同慶」的氣氛。大賽的頒獎儀式也在這時舉行。頒獎台也總是以凱旋門為背景。
阿爾杜維茲(Alpe d'Huez) 位於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中第一個滑雪場,山勢險峻,山高約1860米。上山公路有21個轉彎位。賽手們要在14公里內爬高約1000米,平均坡度是7.9%。更主要的是,歷史上在這一賽段中有許多精彩的對峙。沿山更貼著歷屆優勝者的名字,每年夏季總要吸引著上千業餘愛好者來此一試身手。
蒙望圖(Mont Ventoux) 位於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山峰,山高約1912米,因為有拔地而起的氣勢,又稱「普羅旺斯的巨人」。此山以風大著稱,山頂風速最高紀錄達每小時320公里。山頭也因此寸草不生,故又得名「禿頂山」。上山的平均坡度是7.2%。1967年7月13日,英國選手Tom Simpson在比賽途中身故(起因是日前用藥,酗酒和比賽時脫水導致過度疲勞)。1970年,外號「食人生番」的Eddy Merckx也暈倒在終止線上。
傳奇人物
姓名 國籍 成績
Lance Armstrong 美國 癌症倖存者;康復後,從1999-2005,連續七年蟬聯環法自行車賽總排名第一,創環法歷史記錄。
Bernard Hinault 法國 分別五次獲得環法總排名第一(1978, 1979, 1981, 1982, 1985)。多次贏得公路自行車「大滿貫」(環法,環意,環西)。因比賽時有「咬住不放」的名聲,外號「獾」。
Miguel Indurain 西班牙 環法歷史上第一個連續五次獲得總排名第一(1991-1995)的賽手。因身材高大,外號「大米格」
Eddy Merckx 比利時 默爾克被認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公路自行車賽手:分別五次獲得環法總排名第一,共贏過34個賽段,著黃衫共計96天(後二者至今都是環法紀錄)。五次環意,一次環西。三次世錦賽冠軍。第一次參加環法,就一舉奪得三個排名第一(總排名,山地,衝刺)。雖然出類拔萃,但默爾克每戰必得,從不讓人,故得外號「食人生番」。
吸引力
體能挑戰 僅憑能量消耗而言,公路自行車賽遠遠高於大多數體育項目,包括通常所謂的「激烈運動」,如足球,籃球等。能和公路賽車相比的,只有馬拉松,皮划艇和越野滑雪等少數耐力型競技。但即使是這些項目,大多是單天的比賽。公路自行車賽像環法等,則是持續多天,而且還有連續的山地路段。
據統計,一般人騎車時身體產生的功率是150-200瓦,而自行車賽手比賽時的功率是400瓦。一個環法賽手平均每天要消耗8,000到9,000卡路里 (一場足球比賽的消耗量在1,000-2,000卡路里之間)。如果說馬拉松比賽是對腿和膝部的考驗的話,環法自行車賽則是賽手們心肺功能的較量。
觀眾體育 所謂觀眾體育,一方面是指環法自行車賽有大批觀眾,另一方面,觀賽的觀眾又是比賽的一部分。
環法自行車賽號稱是世界上現場觀眾最多的。據2003年的一個報導,法國有1500萬路邊觀眾,全球有一億六千萬人觀看電視轉播。因為是長途野外比賽,除了個別計時賽,賽道邊是不設觀眾隔離欄的。有時賽手們不得不從人群中穿過。這樣的一個格局往往造成一些意外。2004年,在阿爾杜維茲山地計時賽中,阿姆斯壯被一批醉醺醺的觀眾吐了一臉的吐沫。即使人會收斂,時有寵物狗「加入」比賽的情形,造成賽手莫名其妙的受傷。
比賽道德
環法自行車賽有不少不成文的規矩,如果冒犯的話,會招來賽中和賽後的公憤。比如,只要有可能,賽手們會讓路過家鄉或當天生日的賽手領先。如果一個領騎的賽手出了意外(比如,被觀眾絆到或拐彎不慎掉到溝裡),其他領先的賽手應緩行甚至停車等待直到出事的賽手復原跟上為止。更不用說考慮此時出擊了。車隊路過打尖路段時(賽手們都是邊騎邊吃喝,有時甚至邊騎邊小便),也不許出擊。最後的一站一般是留給總排名冠軍在路上慶祝的,哪怕他一邊騎一邊抽煙喝酒,其次幾名也不應該試圖贏這一段。 要是有誰不遵守這些規矩,不僅在比賽時會惹起賽手公憤,賽後還要被媒體指指點點,念念不忘。
社區生活
因為幾乎所有賽段都是單向的野外路線,觀眾們往往要在日晒雨淋里等好幾個小時(在關鍵賽段上,可能要等得更長),而車隊往往是一閃而過。即便如此,環法自行車賽仍是觀眾最多的賽事。實際上,除了慕名而來的遊客之外,更多的觀眾是來體驗一種獨到的社區生活。
在賽段起始站的城鎮里,一早當地的觀眾就陸陸續續地加入隔夜就來排隊的遊客。所有的賽手都要在起始站排隊簽到,整個過程有時要拖幾個小時。這給車迷和小孩們一個機會和賽手們聊天簽名。有許多城鎮也趁此安排一些節目,比如載歌載舞的彩車遊行等。頭天贏過的賽手有時會莫名其妙被叫到台上領獎,獎品不一,從於身等重的香檳或一隻小牛犢。比賽正式開始後,整個車隊往往沿城集體緩行10分鐘,以示告別。
技術要求 環法自行車賽不僅是一個體能的較量,賽手還需要掌握相當的技巧,並在比賽時保持高度集中,才能安全地賽完全程。為取得成績,賽手們往往還做一些專門的訓練,比如在盤山公路上高速下坡。而下雨後的路面和衝刺搶位時更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
興奮劑的問題
環法自行車賽事一個極為艱苦的多日賽事,只有少數優秀選手能脫穎而出,而他們中也只有一些能取得商業成功。這些和其他的原因使得自行車賽,特別是環法自行車賽一直為禁藥的問題所擾。
最開始時,賽手們用各種辦法來止疼(而不是興奮),包括飲用酒精和醚。1924年一個賽手第一次公開坦白用藥的時候,他提到的藥包括番木鱉鹼, 古柯鹼, 氯仿, 阿司匹林等。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賽手不再通過用藥來止疼,而是來提高成績。當前最常見的禁藥是提高肺功能的興奮劑,像紅血球生成激素(簡稱EPO)。但其他睾酮,苯丙胺也屢見不鮮。1969年英國選手Tom Simpson曾因服用苯丙胺死在賽途中。
環法自行車賽和歐洲警察機構一直在查賽手使用禁藥的問題。1998年,一個賽手(Festina車隊的Willy Voet)的因為被查出攜帶多種興奮劑而被捕,法國警方之後突襲數個車隊的下榻之處,又抓到了另一個車隊(TVM)的證據。在比賽至第17賽段時,所有選手靜坐抗議警方的手法。雖然經過調停比賽得以繼續,但一個快二百人的比賽到結束是只剩96個賽手了。
此後環法自行車賽和UCI加強了內部禁藥的檢查,比如增加藥檢次數和做針對EPO的新藥檢。同時還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藥檢機構,國際反興奮劑組織(WADA)。但此後仍然事故不斷。年年都有賽手被踢出環法和被UCI停賽幾年,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頂尖的高手,包括一個總排名冠軍Floyd Landis, 2006。
環法自行車賽組織者認為,比起其他的體育項目,環法並不是用藥最多的賽事。之所以醜聞接連不斷,是因為是監察嚴格和結果透明的緣故。
大事記
1903年:首屆環法大賽。
1905年:取消夜間賽段;第一個山路賽段。(阿爾薩斯)
1906年:第一次過境賽段(德國)。
1907年:第一次在非法國城市舉行第一賽段:梅斯,當時的德國領地。
1910年:第一次經過庇里牛斯山。
1911年:第一次經過阿爾卑斯山。
1919年:第一次出現黃色領騎衣。
1923年:開始對首先衝線的車手給序減時獎勵。
1926年:第一次在外省開始環法賽事(依雲)。
1928年:法國國內的地方組織車隊參賽。
1930年:法國國家隊開始參賽,第一次出現廣告車。
1933年:創立最佳山地車手的獎項。
1937年:Jacques Goddet成為賽事主管。
1947年:第一次出現全境外賽段布魯塞爾到盧森堡。
1948年:在每個賽段後的當日頒發黃色領騎衣。
1949年:第一次經過義大利和西班牙。
1951年:第一次經過Ventoux山。
1952年:第一次在Alpe d'Huez舉行衝頂賽段;第一次攀登Puy de Dôme。
1953年:對最佳衝線車手頒發綠衣。
1954年:第一次在境外出發(阿姆斯特丹)。
1962年:回到由贊助商命名車隊;Félix Lévitan成為賽事主管。
1964年:開始允許中途換車。
1967年:創立序幕賽段;最後一次在巴黎王子公園球場結束賽事。
1968年:允許車手中途休息。
1970年:創立白衫,獎勵25歲以下的最佳青年車手。
1974年:第一次經過英國
1975年:用圓點衣來獎勵最佳山地車手;第一次在香榭麗舍大道結束賽事。
1987年:環法總計25個賽段,最多的一次:Félix Lévitan卸任。
1998年:菲斯蒂納醜聞。
2003年:選手必須佩戴頭盔參賽。環法單車賽100周年。
2005年:藍斯·阿姆斯壯奪得7連冠軍。
2006年:冠軍蘭迪斯捲入興奮劑醜聞。
目前冠軍紀錄保持人:藍斯·阿姆斯壯,共有七次冠軍紀錄
http://fr.wikipedia.org/wiki/Tour_de_France_(cyclism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AF%E6%B3%95%E8%87%AA%E8%A1%8C%E8%BD%A6%E8%B5%9 B
留言列表